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近日正式发布全球首个低场核磁共振肉品快速检测标准(ISO 17646:2025),标志着我国在食品质量安全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。这项由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,不仅填补了肉类水分检测领域的国际空白,更开创了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应用于食品监管的先河。
【标准诞生记】
该标准研制历时三年,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指导下,由中国商业联合会统筹协调,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农科院、江南大学等15家科研机构及行业龙头共同攻关。研究团队突破传统检测范式,将原本应用于医疗领域的低场核磁技术成功移植到食品检测领域,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检测体系。
【技术革命性突破】
相较传统烘干法耗时数小时的检测周期,新标准实现了三大技术跃升:
非破坏性检测:完整保留样品组织结构,支持批次抽检与留样复检
分钟级效率:单次检测时间压缩至3-5分钟,检测通量提升12倍
分子级解析:精准识别自由水(>95%)、结合水等5类水分子形态,注水肉识别准确率达99.7%
经全球12个权威实验室联合验证,该标准重复性标准差(RSD)低至1.2%,稳定性指标较同类国际标准提升40%。目前已有美国FDA、澳大利亚检疫局、俄罗斯联邦农产署等23国机构采纳该标准作为贸易监管依据。
【产业升级新引擎】
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,该标准的实施将产生三重效应:
• 推动我国肉类产业质量管控迈入"分子诊断"时代,预计年减少不合格产品流通损失超15亿元
• 带动国产低场核磁检测设备出口增长,相关企业已获欧盟CE认证、美国FDA备案
• 构建全球统一的肉品水分检测"语言体系",破解国际贸易技术壁垒
这项标准的发布,不仅彰显中国在食品检测领域从"跟跑"到"领跑"的跨越,更通过输出"中国方案"重塑全球食品质量安全治理格局。正如ISO评审专家组评价:"该标准创造了三个第一——首次将核磁技术标准化、首次建立非破坏性检测国际规范、首次由发展中国家主导制定食品检测基础标准。"
微信咨询
电话咨询
最新资讯